5个简单易行的习惯,帮你克服负面情绪

[复制链接]
查看1533 | 回复0 | 2022-5-28 14: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经常有朋友对我说:很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经常被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烦恼困扰,导致状态不佳、影响效率,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办?
我想,这或许是许多朋友都会碰到的问题。尤其是在这个时代,许许多多外界的因素杂糅在一起,让我们的状态更容易受到影响。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5个简单易行的习惯,帮助你强化面对情绪的“防御力“。
你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也可以分开来单独使用。关键在于,把它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习惯,当你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及时拿出来应对。
希望能够帮你更好地克服情绪的困扰,做有用的事情。
1. 避免非理性焦虑
我把所有的烦恼和焦虑,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焦虑,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焦虑。
什么是理性的焦虑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大脑正常的警报功能,是对我们尚未准备好做某事的一种提醒。“理性“的含义在于:这一类的焦虑,往往都能够更好地转化为行动,提醒我们要去注意某些情况,或者做好应急预案。
反过来,非理性的焦虑,指的是对我们的行动毫无意义、毫无帮助的焦虑。当你意识到它的存在时,你既没有办法通过行动去降低它的风险、消除它的存在,也无法在它的刺激下把事情做得更好 —— 反之,它只会不断消耗你的精力,蚕食你的注意力,让你心烦意乱,难以投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举个例子:
比如你下周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要在活动上发言。那么,“我会不会忘词““会不会被问到一些没有准备的问题“就是理性的焦虑,因为它们可以提醒你,把准备工作做得更足。你可以多花点时间去演练稿子,思考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等等。
但反过来,“听众会不会不喜欢我““他们会不会不同意我的观点“就是非理性的焦虑。因为这些焦虑的源头不是你,而是别人,你是无法主宰别人的。无论你做到多么充分的准备,你都没办法决定他们会不会喜欢你、同意你。因此,这些焦虑没有意义,只会反过来拖累你的行动。
那为什么我们会被非理性焦虑困扰呢?实际上,还是因为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本质上是一种什么呢?信任。
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序的,公平的,确定的,你采取什么行动就会得到什么结果,你没有犯错那就不会受到惩罚 —— 那么,你对这个世界,就会具备更高的安全感,不会那么容易感到恐惧。
但如果这种信任被打破 —— 譬如,你从媒体或者身边的朋友那里,听说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渎职失职的事情;又或者,你发现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很多规则其实都无法约束每一个人,无法普遍地生效 —— 那么,你就很容易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无法再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你对自己不够信任 —— 你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循规蹈矩,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模式去行动,无法很好地应对变化,无法适应外界的不可控、不确定、不可预知 —— 那么,你就会更加容易感到“不安全“。
在这种不安全感的推动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和认知就容易被撼动,从而,给这些非理性的、没有来由的焦虑和烦恼留下空间,让它们有机可乘,得以钻进我们的脑海中。
所以,在生活中,我有一个习惯:当我感到焦虑、烦恼、恐惧的时候,我会先把这个焦虑明确地描述出来,去看一看它的主语是谁:是我自己,还是其他人?
如果是我,再看看它能否被转化为行动。如果可以的话,我就可以安排时间、安排时间,去降低不确定性,降低大脑对它的警惕。
如果是他人,那么往往就意味着这个焦虑是不可控的、是外在的,这时,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去想它,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我去想它也没有用,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能做的事情上面。
根据2022年的一项研究,主动地、有意识地抑制一个想法,可以通过降低它神经激活的敏感度,来有效地遗忘掉它。(Meyer & Benoit, 2022)
因此,一旦它开始在你的脑海中冒头,就果断把它按灭,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理性的焦虑上面,不要给它扩散、成长的空间。
这可以让你避免被这些非理性的焦虑所困扰,留出更多的精力,做有用的事情。
2. 培养下意识行动
我们总会有很多情绪低落、状态不佳的时候。
可能是沮丧,比如倾注了心血的作品被别人贬低、否定;
可能是焦虑,脑海中被各种各样的杂念占满;
可能是无聊,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甚至,可能是抑郁,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一点动力都没有……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停下来,左顾右盼,什么都不想干,只想找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安安静静躺着回血……
但是,越是陷入低落的状态,我们越需要什么呢?去改变。
不论做什么事情,哪怕只是打扫房间、整理文件,又或者只是去冲个澡、出门散散步,也比躺着不动要好。
原因很简单:情绪跟情境是高度绑定的。你躺着不动,一直停留在同样的情境里面,那么情绪是不会转变的 —— 你只能慢慢等着它一点一滴地自我消化。但这种消化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到头来,你就会觉得“又荒废了许多时间“,从而再一次陷入负面情绪里面……
如何快速缓解情绪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换一个情境。可以是离开当下你所处的位置、换一个环境;也可以是改变你当下的状态,换一件事情去做。
关键是什么呢?要快。最好在你刚觉察到负面情绪的时候,就立刻开始行动。你在负面情绪里面沉溺得越久,你站起来、做出改变的阻力,就会越强。
这就是我把它叫做“下意识行动“的原因。你要锻炼自己,把它内化成为本能:一旦发现自己被负面情绪所包围,不要想别的,立刻动起来,能做什么做什么,马上脱离当下的情境。
进一步,当你动手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改变自己的情境时,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激活奖赏回路。这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负面情绪,让你感到疲惫感被一扫而光,重新振作起来。
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维护一份“回血清单“,平时做好管理,让自己在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快速按图索骥去行动和改变
这份“回血清单“可以是什么呢?比如:
出门散心;去一家你常去的店里坐坐;打扫房间;收纳杂物;整理文件;整理笔记;完善日志记录……等等。
基本上,只要符合这么几个条件:需要你去投入注意力,简单轻松易操作,能够很快看到成果,就可以。
然后,把“下意识行动“作为自己面对负面情绪、不知道该干什么时的默认反应,不管三七二十一,让自己动起来。
这可以让你变得更强韧,抵御负面情绪的影响。
3. 填满注意力空隙
大多数负面情绪和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什么呢?侵入性。
它们往往不会一直持续,而是当你在工作,或者做别的事情的时候,突然闯出来,闯进你的脑海中,让你抑制不住地去想它。然后久久地盘踞,无法挣脱。
好不容易停止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突然浮现,闯进你的想法。
就这样,不断地打乱你的节奏,影响你的专注力,让你感到精疲力尽。
这就是导致我们精神内耗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其实不是被工作和任务所消耗,而是都用在安抚、克服和抑制这些侵入性杂念上面了。
但是,侵入性的杂念,也需要有一个条件 —— 那就是我们的大脑“有隙可乘“才行。
因此,大多数这样的焦虑、烦恼、念头,往往常见于什么时候呢?走神的时候。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被占用,当我们开始频频走神,思绪开始飘移时,这些负面想法就出现了。
所以,如何拒绝它们的“侵入“?一个有效的方式是:让自己更频繁地处于“心流“的状态,并且,锻炼自己能够快速进入“心流“的能力。
以我为例:假设我要写一篇文章,预计需要2个小时,我不会追求让自己在这2个小时里面全神贯注,这非常不现实。而是:我会把这2个小时切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然后要求自己,在这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尽量达到心流。
如何划分阶段呢?我一般不以时间为单位,而是以工作内容为单位。像前面这个例子,我就会把文章大致划分成5-6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为一个阶段。做完了,就休息一下,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
另外,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里面有好几个选题。一旦我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感兴趣的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很多时候,当你结束一个“心流“状态,那些之前的杂念就消散无踪了。正如我上面所说,念头被你及时按灭,没有能够生根发芽,它也就变成了无根之本,难以为继。
4. 分离情绪和事实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又或者,这些负面情绪总是会频繁地袭来,让我们疲于应对,这时,又该怎么办呢?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感受。
很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日常生活中一定很少遭遇情绪的困扰 —— 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同时又非常内向,甚至有一点神经质。因此,我遭遇到的焦虑和烦恼,其实一点都不比别人少,甚至比一般人要多很多。
不过,这么多的恐惧、焦虑、烦恼……其实反而会带来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呢?你需要操心的事情多了,那么均摊到每一件事情上面,它对你的影响和侵扰就变弱了。
所以,现在当我产生一个新的焦虑时,我会怎么做呢?
我会心平气和地对它说:你好,新来的吗?到后面排队去吧,别插队,前面人多着呢……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债多了不愁“吧。
上面是开玩笑的。不过,一个确实有效的思维方式是:牢牢地记住一点:情绪不是事实。你所担忧的事情,你所恐惧的事情,它并不是客观真实,而是“在所有可能性里,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10倍之后的结果“。
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担忧和畏惧,在我们一生中,成真的可能性都是极小的。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
不妨把这三句话牢牢记在脑海里:
1)我所担忧的事情,绝大多数都不会发生。
2)即使发生了,对我的影响也远没有想象的大。
3)我永远比自己想象的更有能力去克服问题。
你可以把它内化到日常生活中,一旦你对任何挑战和困难产生畏难心理,一旦你脑海中开始产生杂念,就默默地重复这三句话,用它们去缓和自己的情绪反应。
当你习惯和内化了这个做法,你会发现什么呢?你跟情绪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玻璃。你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能够体会到它在你身边游走、环绕,但是它无法干扰到你,无法打破你的思绪。
你不需要去驱赶它,不需要去消除它,你完全可以接纳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你的事情。
换句话说:情绪就像阴影,你越是畏惧它,越是想摆脱它,你就越容易被它所淹没 —— 你所有对它的关注和担忧,都会被它吞噬,成为壮大自己的养分。
但如果你不去拒绝它,而是对它的存在习以为常,那么,它其实也没办法真的伤害你。
这才是对待情绪最好的方式。
5. 锻炼适应性心态
最后,分享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断去锻炼,从根源上减少负面情绪,让我们更平和的习惯:适应性心态。
什么是适应性心态呢?
我在第一点里面讲过:焦虑的产生,很多时候是出于我们对安全感的追求。而安全感又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秩序“的先验框架和信任。
我们总是在内心深处渴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我们发自内心认为,我们付出什么就应该获得对等的回报,我们没有做错事情就不会得到惩罚。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明确的因果链条。
这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旧假设“。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世界并不是稳定不变、合乎逻辑的,而是混沌的、随机的、不确定的。世界在底层遵循一定的原理和逻辑,但是在表层,一切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遵循某种明确的逻辑,而往往是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
因此,当这种对秩序的信念被挑战和打破,我们就会体验到“焦虑“ —— 因为我们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依赖什么。我们会发现,所有曾经认为是必然的事件,其实都不过是概率事件而已。
这就相当于:大脑就会突然从一个稳定的“低耗能“状态,进入到“高耗能“状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分析问题,寻找恢复回原本稳定模式的路径。于是,就导致了焦虑。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够迁怒于世界吗?不能。我们只能及早改变自己的心态,尽早去调整自己、适应世界。
所以,不妨为这个世界,设定三条新的假设:
变化假设:变化才是常态,一切我所熟悉的事物,都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改变。
概率假设:事物之间的关联不是确定的。但我可以通过获取信息、采取行动,来改变它们的概率。
学习假设:我要时刻为适应新的变化做好准备,并把这种适应内化成我的能力的一部分。
这三条新的假设,相当于预设了一个新的心智世界:
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适应它,虽然因果关系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适应,来改变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因果关系的概率。
在这个状态下,不存在“错误“,只存在“尚未修正的信息“。不存在“对立“,因为我总是可以把对立的事物融为己用,扩充我的心智世界。也不存在“危险“,一切危险都是提供给我们打怪升级、让自己成长的经验包。
也就是说,让大脑从原本的“低耗能“状态,变成适应外部世界变化的“中耗能“状态。
这样一来,你就不容易对困难、障碍、挫败、意外……产生负面情绪。因为,你早已对这一切有所预期,你不再容易被意外所击垮。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5.27)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