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汽车工程师的职业反思
今天是2022年12月4日,上海天气还是阴雨连绵,已经持续了一周,北国已见茫茫白雪,魔都还是阴风细雨。时间飞快,岁月如梭,2022年马上要过去,接连三年的疫情,改变了自己很多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对以往不会想到的内容反思。
如读卡耐基书中有写:
“
我总结了三种使自己发现自我并使之与众不同的方法:每天为自己安排独处的时间、努力破除束缚自我的恶习、用狂热与兴奋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
沉下心,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多一些思考和反思。低头做事情,也要抬头看星空。
最近在出差回来路上,在车上与两位汽车行业的老兵聊天,我国鉴于智能电动汽车作为切入口实现弯道超车,这个方向没错的,作为一个国家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汽车工业给国家的反哺能力绝对超人想象(大体可以参考德国、R本等国家)。能提供一个又长又有雪的赛道,给我们充足时间,将这个雪球滚大。
我国在电池、智能驾驶技术不断积累和优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技术优势。
在车中,我们三人扯到了车载行业诸多事宜,从软件架构到车载工具,对比国内国外,这里形成文字,絮叨一二:
车载软件
从业汽车行业以来,对于车载软件经历过手写代码、配置工具生成软件框架等阶段,在手写代码时,一个公司好的软件架构师,写好一个软件框架可以复用很多项目的话,是非常具有成就感的(当然收入也是喜人的)。新的项目将原有软件架构移植到新的ECU芯片对应的工程中,实现复用。
但是工程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众多项目和公司都无法实现统一,这不,后来国外提出了AUTOSAR软件框架思想(头部OEM和Supplier提出),各家基于AUTOSAR框架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国外有V公司、Bosh子公司等,国内有华为、普华、恒润等,但是质量好、稳定性强,目前属Vector最牛(价格嘛,也最气人)。
国内软件解决方案商还是需要有大数量车、大数量用户在使用,从多重应用场景,提高高覆盖度的场景,进而提出更多问题,迭代自身软件质量。车载操作系统(OS系统)同理!!!
车载测试工具
中美贸易战中涉及到诸多卡脖子技术,其中工业工具就算一项。在汽车行业,也同样!
业界常用的工具像CANoe、Vehicle Spy、DSA等工具,都是国外垄断。我国要实现弯道超车,基础软件、工具都是必不可少需要攻克的难题。这些工具都是需要多年的技术积累,需要公司不是急功近利的追求回报,精心下来做技术,但是在我国浮躁的氛围,有点难!
国内工程师环境(生态)
在说这个事情前,想分享下特斯拉现象。马斯克掌控的航天公司、汽车公司为何可以异军突起,难道只是因为他有钱?
这里就需要思考两国的工程师生态。我国地大物博,工程师红利实际还在享受(对比工资,我国工程师价格绝对是物美价廉),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我国大多数工程师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为了房贷、车贷、育儿、养老,都在负重前行。多数工程师最大的体会是:一个成年人最大的体面就是赚钱。
虽然不能说财富自由才是最终归宿,但是心中关于中年危机、稳定性诉求等,永远都是无比逃避的关口。软件、工具都是需要代码经验,但是我们大多数现象是熬夜赶进度,赶项目。而上了年纪后,大多数就开始考虑走管理、换方向。而沉浸于技术的大头兵,沦落为尴尬的境地(这里说的是生态,指大多数,而非全部。解释至此,还想battle,欢迎留言)。我国上了年纪还在沉心编码的,少得可怜!
对比的话,马斯克可以烧钱做成航天飞机、汽车这么让人钦佩的事情,美国丰富的工程师资源绝对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花钱在市场上招聘自己所需的技术人才。
反思下,我国互联网达成多数功能着力点都是与人紧密相关的应用(某多、某宝、某音),涉及到底层、涉及到创新编译语言(现在有了菊厂的仓颉编译语言),几乎没有。汽车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也大致不差。
我不崇洋媚外,只是絮叨一二。我也相信时间的力量,刚起步,不好高骛远,而不妄自菲薄!
鞭辟入里的反思,道出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尴尬现状:前途无量,却人才不济,在为生活而奔波的路上,难以陈心于底层的思考和钻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