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后100天:我为什么不写自律清单?
“小雪姐,2022年最后100天,你准备干些啥?咋没有看到你的自律清单呢?” 公号后台有位小伙伴发来私信询问,这让我有点哑言,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尽管内心有个“小恶魔”龇牙咧嘴地说:“是不是想摆烂?” 真不是。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相当注重仪式感,而且重视计划和复盘,这也是促进目标完成的关键。 这次决定不写“100天自律清单”的真实原因,绝不是想“摆烂”,而是想升级规划系统。 因为我发现,若没有弄清楚目标导向机制,即便是认真写下了自律清单,也会缺乏行动力度,到了验收结果阶段,只能频频翻车打脸。 既然如此,那不如尽早转变认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弄清楚哪些才是有价值的、值得长期投入去做的事情,然后持续学习、思考、行动。 让它保持一个正向循环的状态,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01 与其痛苦地“坚持”,不如快乐地“保持” 坚持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当我们在说“坚持”的时候,往往是在表达态度,而不是描述行动,只是传递一种决心。 比如,我们在做计划时写道:“坚持每周运动两次、坚持每日写作500+字、坚持每日做好开支记录等等。” 而现实却是: “购置了运动装备,准备去健身房打卡,最后却走进了汉堡店;” “早起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准备写作,却点进了手机上的八卦新闻;” “准备了记账本,扉页写上了开源节流,却到了月末才想来它在哪里;” 这一幕幕,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许你也是这样。 我们就像刚刚孵化的海龟,下定决定要越过沙丘,回归海洋。 然后海鸥却俯冲下来,将我们逐只叼去。 所以,我不想再坚持了。 因为坚持的潜台词是“痛苦”,如果我们想做一件事,前面需要加上“坚持”,那就注定了半途而废或无果而返。 与其苦兮兮地坚持,不如乐哈哈地保持。 保持做一件事,保持一个好的结果。 比如,保持写作的手感,写出好的作品,享受写作的心流时间。 保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跟昨日的自己对比,享受进步的微小成就感。 “保持”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从容,往往更关注结果和成就感。 02 弄清楚目标的意义,自律清单才是“锦上添花” “保持”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还是有点难。 只有弄清楚目标的意义,找到行动的内驱力,我们才能做到愉快地“保持”。 一是看清机制,防止盲目努力。 三年前,我曾雄心壮志地写下“坚持阅读50本书”的年度目标。 当时还将目标进行了拆解,落实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要看多少页书,看着有模有样,但过程很痛苦,结果也很崩溃。 最终离目标还有一小段差距,最要命的是在年底复盘时,我竟然发现书中的内容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 为了坚持而盲目努力,却忽视了阅读的意义,结果当然是南辕北辙。 相反,我有个朋友,她从来不会用5分钟写下“一年读50本书”的目标。 但她却将读书这件事,融入到血液中,变成了自己的信念。 她自幼就体弱多病,生育孩子后问题就愈发明显,去一趟医院就要几百块,问诊不过几分钟。 经过反复纠结后,她选择花几百块去买书,从书中去探索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开始学着用食物、艾灸去理疗身体,身体越来越好,书也越读越精。 百无一用是书生,学以致用是关键,这才是我们保持阅读的原理机制。 当你看清楚做一件事的好处,便会觉得不做这件事反而是损失。 不仅阅读如此,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个原理。 只要你可以弄清楚原理机制,就能增强做成这件事的信心,就没有坚持的痛苦,也更容易拿到好的结果。 二是寻找意义,注入长久动力。 前两天,跟一个小伙伴聊天,我们都是写作爱好者,也都是长期主义者。 我们都知道,写作很伤神、很费心、头也很容易“秃”。 但我们还是选择笔耕不辍。 我问她为什么能保持得这么好? 她是这样说的:“我儿子今年两岁,等他长大后,我可以拿出这一篇篇文章,骄傲地告诉他,你的妈妈一点都不逊色,这便是她打下的江山。” 我当时挺震惊的,这绝不是一句鸡汤玩笑话,而是她深思熟虑后的表达,也是她持续写作背后的意义。 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曾说:“我的目标不是生产苹果手机,而是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才是他制定目标背后的意义。 你看,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在自己的眼界之内,在现实中能走多远,其实在心里早已标记好了。 当我们知道了做一件事背后的意义,潜意识的力量就要比单纯的意志力强很多。 会从被动变成主动,会刻意练习、会主动投入、会自发努力,离好的结果也会更近。三是感受好处,体验当下的愉悦 看清机制、找到意义的确可以让人心血澎湃,但实现目标的核心要点是:“如何持续对目标做功?” 毕竟人天生就是很懒的,如果缺乏外界事物的驱动,单靠内驱力,想要走到目的地,过程会异常艰辛。 我们都知道,想要在秋天收获果实,就必须要在春天播种。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总是贪恋春日的暖阳,迟迟不愿意去耕耘,却又奢望能有好的结果,这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如果想要拿到好的结果,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是转换视角,把注意力放在收获上。比如,早起阅读,多去思考书中的观点对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哪句话可以运用在实践中? 多想想保持行动的好处,行动的阻力就会相对减少。 二是建立正向反馈,在达成小目标后要给予奖励,提供“即时满足”感。 耐力运动员克里斯托弗·伯格兰曾说:“奖励效应是推动你追求目标的重要动力,自我庆祝并不是狂妄自大,它利用的是大脑的奖赏通路,刺激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 周而复始,正向循环,便会让行动的结果发生质的变化,最终会呈“S型曲线”向上走,这也说明我们在不断成长,逐渐靠近终极目标。 作者周岭在《认知驱动》这本书中写道:“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所以,我想运用认知的力量来驱动自己,完成2022年最后100天的挑战。 2023年元旦,我们结果见分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