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工人阶级家庭的农场长大,我学会了work smarter
笔者从小在美国工人阶级家庭的农场长大。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努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我们家其中一条家规就是在吃东西之前必须要把动物(猪、鸡、狗和豚鼠)喂饱。还要帮妈妈的花园除草,趴在泥土里,用手一根一根的把杂草都拔掉。以防他们把花园里的的玉米、南瓜、甘蓝等蔬菜的养分抢走。每到夏天,我会帮忙修剪草坪和农田。到了冬天则要铲掉家门前和车道上的雪。当遇到特大雷暴雨(一年几次)时。我和爸爸一起穿上雨具,用铁锹和锄头将泛滥的水从家门口铲走,就一直这样扫地、擦地、保持忙碌。虽然我们不是那种传统家庭,但从小就被教育“游手好闲是魔鬼玩物”,长期日积月累这种观念也一直在我脑海根深蒂固的保留了下来。小时候,也时常听家里人回忆以往的艰辛故事。我的曾祖父是个以砌砖为生的石匠。每当我们开车经过丹佛,就能看到他一手堆砌的房子在经历三代人之后,却仍然屹立不倒。这种劳动带来的成果可以跨越漫长的时间,让我深表佩服。爷爷是一名柴油机械师。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我还记得当时家里有五六个孩子,他用来修理房子和的汽车的工具却还是整齐地摆放在车库里。在辛苦工作一天后,他也总是会钻进车库里,鼓捣着这些玩意。爷爷以行动体现出“疲倦的人不需要休息”这一理念。勤奋、有纪律和保持忙碌这一观念在我们家显得尤为重要。我的祖辈们通过以身作则不停的劳动和工作树立榜样。我的母辈们也不甘示弱,外曾祖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去参观她的农场时,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农场位于一大片玉米地中,一不小心就会迷路,找不到方向。但整个农场的日常维护,却只靠几个人来维持。这让我开始相信只有“真正的”劳动和工作才是高尚的行为。人们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而得到满足感。懒惰对自己,对他人也是一种罪过,他们不得不为你的懈怠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在我们家,最受尊重的人是那些做得最多、工作最努力、工作时间最长、休息时间最少的人。如果你不忙,那你必然做错了。这就是为什么在20多岁从事建筑工作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动摇了我的世界观。他说:“你必须更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更努力地工作。”工作中的“无作为”而在我四十多岁时,却开始以少做、放手、顺其自然的方式来工作和生活。我常常劝诫身边的人“别干活”,他们应该拒绝本可完成的工作。让客户和同事发现忙碌其实高效率的反面例子。我崇尚帕累托原理(帕累托原理是指世界上充满了不平衡性)例如:20% 的工作其实能够提供了 80% 的生产力,而剩下80%不必要的工作则应该被忽视。这使得你的“不干活”成为了一种超能力。而为了忙而忙,则应该成为我们的敌人。这些年来,每当有任务落到头上,我都会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首先,这项任务有完成的必要性吗?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人们每天所需要完成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其实这些工作都是非必要的 。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和你说话的人都只是在闲聊或发牢骚,并没有真正的要求你去做任何事情。 当有些人要求你去做某一项工作时,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发布工作的人没有搞清楚情况,或者这项工作与项业务目标相冲突。 那么很可能这份工作是无用或无效的。 当然我们时常也会给自己布置一些不必要的工作,也许误会了别人的意思,或者反应过度,都可能造成自己多做了许多无用功。 其实我们可以在工作前稍等一下,什么也不做。 在某些情况下,盲目干活只会让实际情况变得更糟 。 第二,这项工作需要我来做吗?这一条不不仅仅适用于“经理”或“主管“级别的职场人 。毕竟在职场上有很多聪明、有才华和经验丰富的人就在我们身边。 专业化是职场上最强的自然的驱动力,人类接连不断的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这种驱动力。 这代表了我们能够找到其他人比你更适合完成你的工作 。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让专家做他们擅长的事情呢? 互联网时代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与人交流,所以我们更应该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我们应该亲力亲为把自己的房子装修好?还是外包出去,找个专业的维修工人来做? 当车坏了我应该自己修?还是将修车的时间花在可以为更多人提供更多价值的领域上呢? 销售是否比我更好地处理这个客户电话? 程序员能否比我更高效、更优雅地解决电脑软件的问题? 如果可以,为什么我们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些工作?努力工作VS聪明的工作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辛勤的工作?是否背弃了以往努力埋头干的家庭传统? 答案是绝不。事实上,这其实是我们偶然发现的某种悖论。 无论是努力工作还是聪明的工作都是有效的工作方式,这两种原则其实都是正确的。 我们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我们也必须少工作,聪明地工作。但我们怎么能两者兼得呢?该如何减少工作量同时增加工作量?又如何在更努力地工作的同时更聪明地工作? 大多数答案是都是“ 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 以我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经历为例,展现了两种看似矛盾的工作模式。 我在农田、谷仓和车库的家人哪里学到了辛勤工作的职业道德。 但相比之下,我在办公室工则推崇管理我们的生产力从而更聪明的工作。 但不代表身为蓝领就是要努力工作 (但不是聪明) ,而白领工作就是聪明地工作 (但不是努力) 。 其实,我见过的很多聪明、有创意的思想家都是每天用脚踏实地干活并把自己的衣服弄得脏兮兮的人 。 同样,我遇到过的许多努力工作的人都穿着白衬衫。 这也说明了在不同公司的不同工种都有效率低下和效率高的人,不分蓝领白领也不分工作。工作为了达到平衡有人说每个人工作的目的是在于周末的休息时间,显然他们并没有错。 但我们应该为了平衡而工作 。 每个人的完美平衡都会有所不同,并且会随着时间和情况而改变。所以,没有人能告诉你平衡点在哪里,我们应该自己去寻找努力工作和更聪明工作地平衡点。 忙碌是一个让人容易陷入自己努力工作的一个陷阱。在通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能够始终保持7天24小时在线。 这能够让我们容易的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但事实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完 。 在远古时代,每当太阳下山时,人们就不再工作了。而在中世纪后,当时的物理邮件传递的限制限制了我们的沟通速度,也从而限制了我们的工作。但在今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口袋里都带着智能电子产品,这些产品会叮、咚、振动和闪光,让我们注意到,我们需要做点什么。随着超越了这些自然的循环(夜晚/白天,收获/播种),现代社会已经具备了让我们“马上行动干活”的能力。而事实证明,为了忙碌而忙碌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完成任务,一般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想法。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忙碌往往与效率背道而驰。效率就是“把事情做好、成功且不浪费的能力”。效率要求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改进我们的流程、方式和方法。但是如果我们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反思、调整和改进,那就是我们工作的过于努力了。其实,我们不需要加倍努力,相反,需要停下来思考、交谈,或者只是休息一会,然后以新的思路回来。效率的有效性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虽然“效率就是做正确的事。” “没有什么比高效地做根本不应该做的事情更无用的了。”事实上,如果你希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么唯一重要的是工作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重要的是你工作努力的程度。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真的很努力地去做一件坏事,那我们是否应夸赞你的努力,还是你的结果(你所做的坏事)?但你发现你正在做的事情没有产生你想要的结果,那么更努力地工作并不是解决办法。你需要做的,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反思。Ray Dalio 的名言就是“痛苦加反思等于进步”。而我想认为“经验加反思等于进步(或学习)”。 虽然痛苦是一种不好的体验,但可以促使我们进步,但应不止于此。我们在学习时也需要反思,想要进步也需要学习。所以,当你感到困惑时,我们应该暂停作并花一些时间来反思。反思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想想你的行为是否让你远离你所期望的理想世界?想想你如何在努力的为世界做贡献时变得更有效率?当然,当反思如何正确地做对的事情的时候,这其实也算得上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过度的反思,也是不能使我们更有效率的工作。首先, 如果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我们都在工作,那么很快我们就会筋疲力尽、崩溃甚至猝死。我们必须规划出一部分的时间来养生和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为家人和朋友腾出时间,每周至少做一次工作以外的活动。其次,时间是我们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每个人都有有限的时间。我们选择如何度过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固然很重要,但它并不比你自己的快乐和你的人际关系更重要。努力工作不会给你更多时间。减少工作(通过更聪明地工作)可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工作。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工作太努力,但我们可以更聪明的工作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事实证明,太少的努力和过多的努力一样有害。通过实现目标而获得成功会带来更高水平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但需要采取行动,不仅仅是行动,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采取一致的行动。需要克服不适、消耗能量、找到方向和正确的路径。创造自己想要生活的世界需要大量专注和辛勤的工作。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在什么事情上努力。当过滤了那些不需要完成的工作之后,将别人可以做得更好的工作委托给其他人,就能找到以自己的能力应该做的事情。这是需要培养和应用的工作技巧,我们也能够因为不那么忙了而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许努力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专注于掌握你的技术。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以及提供最大价值的结果。尽你所能确定你的爱好,然后不懈地追求它。这种追求是你的技术。你越是把它当作一门技术,就越容易掌握它。你有责任掌握你的技术,掌握你的工具,并将你的能力最大化, 这是才是值得更加努力的工作。写在最后最后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如何更努力地工作,以及如何更聪明地工作。你在争取什么结果?你想怎么度过你的时间?你想成为谁?然后,设定一些目标并开始忙碌——只是不要太忙。本文作者Chris Grundemann,译自Modern Autodidactism博客。(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7.2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