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Charlin 发表于 2022-7-2 15:54:12

假装合群的我,每秒钟都想逃离

最近热播的综艺节目的主题,其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尴尬。在现实生活中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各种尴尬场景,在综艺节目里却偏偏被掰开、揉碎,再放大,反而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成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流量密码”。《乘风破浪》第三季开播,初次见面的女明星如何克服“社恐”,带着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互相问好,依然是观众百看不厌的保留节目。 在前两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宁静、那英贡献了不少“名场面”《向往的生活》第六季中,出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名字——许知远。一位采访过许倬云、钱理群、傅高义等名家的知识分子,该如何在充斥着流量、戏谑的综艺节目中自处?《五十公里桃花坞2》里,有人选择“屈服”于大家长宋丹丹提出的各种“建议”,只敢默默给出尴尬而无奈的小表情,而王传君则选择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自己的不适,拒绝“和稀泥”。置身事外的观众,反而从对尴尬的观察中,悟出了一点社交新知:“格格不入”,有何不可? 这些年,许知远经常将自己置身于“尴尬”中
01做自己,才是年轻人向往的生活许知远:“我可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吗?”导演:“可以,就是会被观众骂。”许知远:“反正我也不看电视,无所谓。”在参加《向往的生活》第六季前,许知远和节目组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节目中游手好闲、不积极干活的许知远,可能会遭到观众的质疑和批评。但许知远不在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节目里,他都只想做最真实的自己。节目组也乐见其成,毕竟有争议才有流量。 被好奇心驱动的许知远,带观众领略了真实的渔村生活
所以,我们才在节目中看到,当所有人都在厨房忙着准备晚饭的时候,许知远独自溜达到村口,左手一杯啤酒、右手一根烤肠,一边乘凉,一边和附近的村民聊天。 当大家都在蘑菇屋里干活、闲聊的时候,许知远会独自走到海边,或喝茶静坐,或和经过的村民来场即兴《十三邀》,采访他们的生活细节。当大家围坐在许知远身旁,无法适应这种“甜蜜”“温馨”的家庭氛围的他,能毫无压力地做第一个起身离开、独自走向“远方”的人。“格格不入”的许知远,却打开了观众的视野,让观众看到小屋外的渔村的真实生活,也让早就变味的《向往的生活》久违地回归了初心。 另一个敢于做自己的勇士,则出现在《五十公里桃花坞2》中。在火速冲上热搜的“尴尬九分钟”视频里,尽管嘉宾们都对宋丹丹提出的篝火晚会不那么感兴趣,但面对这个娱乐圈大前辈、说一不二的大家长,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欲拒还迎、不敢说“不”。但是,王传君打破了这种沉默、妥协的氛围。“我不要,我不想,我一定不会演的。”“今天在开会之前,我一直都很开心,直到说到表演节目,我真的很不开心。”“在刚刚的流程中,我有很强烈的被推着走的那种感受。”像王传君那样说出真心话,你敢吗?/《五十公里桃花坞2》王传君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说出了在座其他嘉宾想说而不敢说的内心OS,更说出了屏幕外被逼迫着参加团建、表演节目的年轻人压抑已久的心里话。在节目中看似“孤立无援”的许知远、王传君,却在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许多支持和喜爱:“传君挺好的,不给自己立人设,真实表达自己。”“许知远的生活,才真的是向往的生活。”“我也喜欢独处,人多了会很烦。”在许知远离开蘑菇屋后,一向勤劳的黄磊也在饭后,独自离开了杯盘狼藉的餐桌,拿了一杯茶走向海边:“我也去当一会儿许知远。”曾经,大众的社交楷模是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的人,为什么如今“不合群”的许知远、王传君却成为了人人称羡的“社交达人”? 此时的黄磊,在想什么呢?曾经的《向往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理想生活,现在的《向往的生活》则成为了明星刷脸、节目宣传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第六季
02“格格不入”对还是错?学会合群、融入集体,是大部分人从小到大的“功课”。上学的时候,要多参加集体活动,跟周围的同学搞好关系,积极融入集体;上班的时候,要多干活、少说话,平时多跟同事分享零食、特产,以便日后顺利开展各种工作。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中,我们很容易对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的人产生微词。将时间倒回到几年前,像许知远、王传君这样“格格不入”的人,是要被舆论唾弃的。2015年的综艺《花儿与少年2》中,我行我素的许晴就凭借一句“上一季的人都正常”荣登“花学”巅峰,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她的“公主病”“作”。 被网友们盘出“包浆”的《花儿与少年2》。2016年,《十三邀》刚开播时,许知远采访明星时不自觉流露的“格格不入”、不适应的气息,也总是被嘲笑:“老派的知识分子”“愚蠢的采访者”…… 如今的许知远,显然自在、游刃有余得多2018年,参加《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的李诞就被评为“最懒惰嘉宾”,干了一会儿活就喊累,“我歇一歇,我太累了”;刚放下碗筷,就想到床上躺平。或许连当事人都感到迷惑,如今的“格格不入”为什么能获得舆论的一片赞扬和艳羡之声?也许是因为许知远、王传君让我们看见一种可能:在集体生活中,既可以积极融入,照顾别人的感受;也可以勇敢地做自己,保留个性的空间。他们并不是没有集体意识,只是更警觉地在集体生活中保留自我的底色。尽管常常游离在人群之外,但许知远也会积极参与蘑菇屋里的劳动,出海打鱼、收拾螃蟹、海边捡垃圾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身在群体,但心仍向往独处的许知远享受独处的王传君,也十分珍惜一同参加节目的嘉宾。被“流放”荒岛后,王传君精心款待来探望他的朋友们:买最贵的螺蛳粉,亲手磨咖啡、泡咖啡,为害怕虫子的女生驱赶屋里的虫子。他们的“格格不入”是在履行一定的集体义务、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坦诚地做自己,保持独立思考,不为了融入而融入。正如许知远所说:“做一个诚实的自我,比做一个假装勤劳的自我,更值得尊敬。” 真诚,是当今社交中最珍贵的东西。/《五十公里桃花坞2》
03接受“格格不入”是一种进步?上世纪二十年代,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博士访问中国时,就曾在天津青年会就“真的与假的个人主义”发表演讲,他提出个人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假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为我主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利益。另一种是真的个人主义,也就是个性主义。首先要有独立思想,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其次是个人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只认真理,不认个人利害。显然,我们推崇的是后者,也就是真的个人主义。这种“格格不入”,是在社交中保留恰当的距离,让彼此都能保有真实的自我。如何在融入群体的同时保持独立个性,似乎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热议的新课题。 喜爱独处的许知远,依然可以与大家热情打招呼、拥抱不少自称“社恐”的年轻人,也许只是对非必要的社交感到厌烦,对充满着“潜规则”的社交生活感到手足无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博士曾在书中提出:“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着如此高的要求。”于是,“社恐”成为不少年轻人逃避社交最理所当然的借口。但是,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没有谁会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罢了。” “社恐”青年,最希望在社交生活中拥有“隐形”的技能“格格不入”,也许能成为帮助年轻人克服“社恐”、放弃“鸵鸟”心态,把头从“沙子”里抬起来的法宝。“格格不入”可以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可以和他人和谐共处,但也绝不盲从附和、强求一致,讲求团结却不拉帮结派。“格格不入”可以跨越社交生活中的“潜规则”,用彼此都感到真实、舒适的方式相处,无须害怕袒露出自己真实的个性。 没人说西餐不可以用筷子吃,社交生活中也没那么多必须遵守的“潜规则”。/《父母爱情》“格格不入”可以和群体保持适当的距离,给每个独立的个体保留自由的空间。正如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的刺猬,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避免互相刺伤。感谢像许知远、王传君这样“格格不入”的人,提醒了我们:比修养、世故更重要的,还是说真话、让自己舒服;比符合规矩、融入集体更重要的,是彼此真诚相待的风气。 许知远离开蘑菇屋时,人字拖踢起膝盖高的沙子,多么潇洒自在的背影。/《向往的生活》第六季参考资料: “何炅,你请他来干什么”丨槽值 “尴尬”出圈,综艺破题丨刺猬公社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2.7.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假装合群的我,每秒钟都想逃离